二战的德军应不应该在斯大林格勒和苏军决战呢
应不应该都是后话了,先看看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
斯大林格勒(原名叫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也是南方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战前人口约60万,城市西、南富饶的顿河下游、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粮食、石油、煤炭的重要生产基地。
1941年,乌克兰被德军占领后,这个城市成为了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唯一的交通咽喉。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开始筹划发动新一轮攻势,希特勒与哈尔德将军(陆军总参谋长)几番争论后,希特勒最终把战略目标钉在了斯大林格勒。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指挥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5月17日,德军动用三个装甲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南面向苏联红军侧翼发起进攻,并在8天后将苏南北汇集的四个集团军作战集群合围,5月29日将被围苏军基本全部被歼,俘虏二十多万人。
其实,战争中双方的命运就在瞬息之间,如果哈尔科夫战役苏军大胜,德军就不会、也没能力再去攻打斯大林格勒,也可能不会从此让人撵到家门口打。但是,天意难违,一场大的胜利,苏军天文数字的死亡数字和溃败,使德军没有理由停止攻击的态势。
而苏军是越忙越乱,德军的胜利是一波儿接一波儿。
7月4日,克里米亚失陷,十万苏联红军投降。
斯大林格勒成了德军嘴边的一块肥肉,
别说希特勒,就连保卢斯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所以,不是应该不应该,希特勒没想到能败,斯大林也没想到能赢。
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一时间苏军士气大振,德军陷入低潮。
但德军的战斗力依然优于苏军,1942年初,苏军在多地发动对德军的反攻,但在北路的列宁格勒,南路的克里米亚都以苏军战败告终,尤其是南路,曼施坦因指挥下的德军在刻赤彻底击溃苏军,占领克里米亚全境,并越过刻赤海峡,直插苏联高加索地区。
随着1942年夏季的到来,德军的战斗力也得到回复,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再次战败,德军以阵亡两万人为代价,歼灭7.5万苏军,俘虏23.9万人,苏军形势又变的危急。
斯大林格勒成为1942年双方争夺的重点。
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不再把莫斯特作为主攻方向,而是囤积重兵,希望拿下高加索地区,夺取苏联粮食和能源基地,为长期战争积蓄力量。
摊开苏联地图可以发现,斯大林格勒正好处在希特勒战略计划的节点上。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虽然战前人口只有60万,但却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最重要的内陆港口,苏联南部出产的石油要想运往北方,必须通过斯大林格勒港口。失去斯大林格勒,北方军团将失去最重要的石油后勤保障。
除此以外,斯大林格勒还是苏联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建在这里,占据了苏联拖拉机一半的年产量,开战以后成为苏联西部最大的兵工厂。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以西是苏联粮食的主产区和主要产煤区,乌克兰已经被占领,如果斯大林格勒失手,苏联两大粮食基地将全部失手。
因此,斯大林格勒就成为双方战役的焦点。
其实这个问题挺好的!
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斯大林格勒其实在德军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作为必须拿下的目标,也就是它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变为灾难,跟希特勒的直接干预有非常大关系,狂妄自大,一人独裁,认为德军所向披靡;这也反向印证了一个问题,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实力,远东的后备部队不断调来,逐渐变为拉锯战,就慢慢为灾难埋下了雷.说白了,时间耗死了德军,给苏军时间集结新力量(当然这是毛子争取来的,希特勒上套了).
第二个从后面态势发展和二战研究来看,斯大林格勒德军死撑是件好事,虽说损失了30万人一个加强的集团军,但是它拯救了整个德军的南翼,否则面对苏军强大的远东力量,德军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收缩战线进行有效的防御,溃败不可避免!
所以总结来看德军有失有得,苏军则是反击的开始
从军事角度来看,在德军没有分兵进攻高加索油田之前,以南方集团军群全部的兵力外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同苏军进行决战无疑是可行的,这也是德军“夏季攻势”原本的计划,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围歼苏军主力,然后占领斯大林格勒,沿顿河—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为即将发起的高加索攻势提供坚实的侧翼掩护。
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分别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挺进时,德军再选择在斯大林格勒和苏军决战无疑就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了。首先德军在兵力上已经丧失了优势了,违背了决战的基本前提,即尽可能多的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战的B集团军群根本没有在斯大林格勒进行的决战的实力,即便在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机动部队投入到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中,德军也没能快速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中严重缺乏步兵单位。更加严重的是为了维持在斯大林格勒的攻势,不得不极大的削弱两翼的掩护兵力,使得侧翼的掩护交给了战斗力低下的联军部队,这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所以德军最好的选择就是,要么坚持原有的作战计划,集中全部的兵力优先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会增加一个装甲集团军和一个步兵集团军的庞大兵力,德军无需在担心侧翼的掩护问题,而且拥有两个装甲集团军的德军既有可能以一个快速的突击而占领斯大林格勒,而不用陷入苦战。毕竟那时候南翼苏军正在大规模撤退中,如果不是德军临时分兵高加索使得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攻势停顿了半个月让苏军得以喘息重建防御,德军的快速突袭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另一个折中的选择就是,既然德军已经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上同时进攻,那么就一定要分出主次,即主要进攻放在高加索的油田上,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如果在最初的突袭中不能迅速拿下斯大林格勒,就要果断的转入防御,将第6集团军的步兵师加强顿河和伏尔加河一线的侧翼防线上,由第4装甲集团军在之间实施机动防御,以掩护高加索进攻的侧翼安全为作战目标。因为苏军的预备队和作战物资调往斯大林格勒要比调往高加索方向容易的多,所以无论是出于战争经济还是军事角度考虑,选择在高加索进行决战都要远远好于在斯大林格勒进行决战。
这是个伪命题,德军与苏军一样从没想过在斯大林格勒进行所谓的决战。
德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蓝色行动”的目标是高加索油田,为掩护其漫长的进军侧翼,德军选取伏尔加河与顿河间最短陆桥作为侧翼阵地,抵挡苏军自北向南的反攻,斯大林格勒不过凑巧在其附近,是个显著的地标。德军原先的企图也不过是用炮火摧毁封锁,兼顾阻断伏尔加河交通。
德南方集团军群7月9日分为A、 B集团军群,7月23日希特勒发布第45号令A集团军群的任务不变,B集团军群的任务为“向前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击溃集结在那里的敌军,占领城市,截断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陆上交通”,一个目标的蓝色行动自此演化为向两个不同方向两个目标的相背而行,两个集团军群间的协同更驱于复杂而指望不上。
希特勒固然想占领斯大林格勒,但他一直认为苏军的后备力量已消耗殆尽,苏军的顽抗不过回光返照似的垂死挣扎,他绝不认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有什么危险存在。德军将领虽忧虑斯大林格勒德军脆弱漫长的两翼,也都如保卢斯样,不认为苏军有合围整个第6集团军的实力与雄心,他们更不可能如解放军样有围城打援的企图来消灭苏军重兵集团。
在看苏联方面,斯大林有在此决战的雄心壮志吗?8月23日德军轰炸斯大林格勒,信息中断他还以为城市已失守。即使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9月筹划天王星计划,也仅想切断前伸的德军,解除斯大林格勒之危,合围整个第6集团军太高看他们了。11月23日达成合围后,他们以为被围德军十万左右,梦想着三五天内吃掉,牙齿被蹦才查清事实。
决战是双方统帅在决定性的时间决定性的地点投入重兵实施带有全局性影响的决定性战役,如滑铁卢、奥斯特里茨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从双方统帅的意图来看,它决不是所谓的决战,像一战的凡尔登战役样机缘巧合才被人赋予决战性的战役。
德国著名的战争电影有哪些
我看过的有: 从海底出击(关于二战U艇) 帝国的毁灭(希特勒的最后12天) 决战斯大林格勒 最后的桥 刺杀希特勒(又名:施道芬贝格。
德国版,不是阿汤哥的那个) 隆美尔 (我感觉一般) 极地重生 空袭德累斯顿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系
二者无法发生关系,因为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二者都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束,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战,都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形成,1914-1918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在东线同沙俄作战时,虽然进攻猛烈但也无法在短期内战败沙俄,德国转向西线在凡尔登线同英法作战,由于法军霞飞司令判断失误,德军迅速完成对凡尔登的部队集结,完进攻巴黎钥匙的准备工作。第一天在优势火力支援前进了六公里,法国当时仅有10万人,270门火炮,而德军有27个师,1000门火炮,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火焰喷射器。法军迅速增援四个师,才勉强抵住进攻法军炮弹严缺乏,而德军克虏伯公司为其生产大量弹药,法年每天象征性的每天发射四发炮弹,完全被德军铺盖地的火力压制住,历史业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由于缺乏训练的法军新兵,炮口方向调反了,结果歪打正着,将储存在凡尔登效外小树林里德军的弹药库击中,顿时火光冲天,爆炸不断,法年迅速作业反应,全线出击,最终协约国胜利,同盟国败,双方签《凡尔赛和约》,暂时休战!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1942-7至1943-2苏德双方进行的一场决战,由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希特勒迫切进一行次决战扭转战局,此时英美盟军正酝酿如何开辟第二战场那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此时德军面临,兵力不够充足,后勤供应不足,那么多的武器和装甲车和坦克需要大量弹药和油料,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就是由于缺乏必要坦克和油料的供应,最后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结局战败。而苏联在美国《租借法案》支援下迅速组织生产才扭转战局,特别新改进的T一34重型坦克抵住了虎式坦克的进攻。最终在庞大人力物力支持下,苏军取得了决战胜利,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战役才能够成功实施,改写了二战历史进程!
凡尔登是一战战役,且是在法国英法联军同德国作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战役且是在苏联苏联红军同的德国军队作战。两战役除了都是异常惨烈的战役外没有任何共同点,也毫无关系。
虽说凡尔登战役是一战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两者似乎豪无关联,但仔细品读历史,却能发现当中有些共通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的不确定性,次要目标变成最终目的,并顽固坚持到最后,因而遭受惨重损失。
凡尔登战役是德陆军总参谋长法尔金发动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寻求突破进行色当式的双重包围还是单纯以此“让法国人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时战后成谜。结果众所周知,德军打成自己最不愿见的消耗战,法国失血的同时,自己的血也快流干。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本是次要目标,为德军南下高加索提供掩护阵地,也没强求攻占。但从1942年7月31日起德军的攻击就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如同巴巴罗萨计划。斯大林格勒的迟迟不能拿下,让德军赌徒式的就地坚持,让苏军有时间集结兵力实施反攻。
1942年,德军南线与苏军激战,可是中路与北路德军干什么去了?你怎么看
1942年德军将主要攻势放在了南翼,在中路和北路上则转入了战略防御,不过虽然转入了防御,但是中路和北路的德军并不轻松,苏军一直在发起强大而又持续的进攻,这两路德军卷入了艰苦的防御作战,无力抽调兵力增援南路,甚至本身还需要陆军总司令部的预备队增援。
先说说北路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把,经过了1941年冬季的围困,列宁格勒非但没有出现希特勒预想的那样崩溃毁灭,反而愈加坚强,甚至发起了反击试图和外围部队打破德军的封锁。形势对德军非常不利,为了围困列宁格勒占用了德军一整个集团军的兵力,对于1942年兵力匮乏的德军而言无疑是不可取的。希特勒最终决定放弃原来的围困战术,决心通过进攻来彻底占领这座城市,刚刚结束克里木战役的德军第11集团军奉命执行这个任务,他们从战线的最南端运送到最北端,希特勒希望这支刚刚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精英部队可以再次占领列宁格勒这个同样坚固的要塞。但是苏军抢先一步在列宁格勒附近发起了反击,并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刚刚赶到的德军第11集团军随即卷入了激烈的防御作战,虽然他们成功了粉碎了苏军的进攻,但是自己的兵力兵器也遭到了损耗,无力执行进攻列宁格勒的任务,进攻列宁格勒的任务无疾而终。
中路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942年并没有任何进攻任务,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现有的阵地,阻止苏军的任何进攻,尤其是要确保勒热夫突出部的安全,希特勒企图在结束南翼的战事后以突出部为跳板再次进攻莫斯科。也就是说这样突出部仍旧被德军所占据,那么对莫斯科的威胁就始终存在,斯大林显然不会允许国家的首都始终遭受进攻的威胁。在1942年苏军的战略大反攻中,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眼中,中央方向上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南翼,所以苏军在对勒热夫突出部的进攻比斯大林格勒方面的进攻投入了还要强大的兵力。最终中央集团军群在得到了大量的装甲预备队的支援后粉碎了苏军的进攻。
总的来看,德军的北路和中路都成功的粉碎了苏军的反攻,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苏军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德军,因为德军占据着防御上的优势。但是从战略上而言,苏军成功了牵制了这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而且还牵制了至少一半的预备队到这两个方向上,最终使得在决定性的南翼上对德军形成了绝对的战略优势,德军的夏季攻势以完全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可以简单分为三部分:
南方集团军群直指乌克兰,夺取基辅和顿巴斯粮食煤炭,然后是南高加索的石油。
中央集团军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占领苏联首都。
北方集团军群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白俄罗斯,摧毁列宁格勒。
这其中南方集团军群下辖61个师,中路集团军55个师,北方集团军群只有29个师。
从兵力配置上看,希特勒对苏联南部最为重视,北部最为轻视。
但这不代表北方不重要。列宁格勒就是今天的圣彼得堡,是苏联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苏联北方的商业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还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攻占列宁格勒,可以控制整个波罗的海,取得芬兰军队的支援,而瑞典的铁矿沙就此可以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
希特勒在战役开始前高呼:
但看似简单的列宁格勒,却成为二战最为惨烈的修罗场。
1941年9月8号,德军彻底切断列宁格勒与外界的联系,开启了持续九百天的围城。
对苏作战打到第二年,攻占一个国家的首都虽然政治意义很大,但是对于苏德双方尤其是德军来说,还是现实一点的好,虽然德军数量庞大,武器精良,但是"台风"行动集德军全部精锐都没能肯下莫斯科,如果42年在一味地加强中央进攻,很有可能出现南北两翼弱化而给了苏军侧击的可能。德国虽然占有大部分的欧洲,但是主要的油田就一个罗马尼亚,铁矿石还依赖瑞典,其他煤炭,橡胶等军工所需原料随着战争的进程还是很紧张的。
我们在来看看南线苏联,高加索的石油,巴库的粮食,顿涅茨克丰富的矿产,这些无疑是非常诱人的蛋糕,如果德军占领了这些地方,德国的装甲部队就会拥有充足的油料一路狂奔在苏俄的大草原上,如果有了这些原料德国的军工也许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且从地缘来看,打下克里米亚半岛夺取塞瓦斯托波尔之后,德军已经拥有了黑海的部分水域,往南就是土耳其,鬼知道纳粹和土耳其有没有私下里的接触,我之前所看到的资料是"土耳其表示一旦德军打下斯大林格勒,土耳其会加入轴心国参战。"
综上吧,南线实际可以的利益要远大于中央和北方,丢了莫斯科,首都可以搬家到叶卡捷堡等任何地方,但是资源是死的,有了资源就可以支持战争!
与帝国的毁灭相似的电影
决战斯大林格勒。
《决战斯大林格勒》是由多米尼克·霍卫兹,托马斯·克莱舒曼,约哼·尼克尔等主演。讲述了两个人因战争而改变了命运的故事。
故事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现场重要的转折点,各个国家都有各类书籍影视来描绘和记忆这场战役。